當前位置:文檔之家? 淺談家鄉地理環境與文化

淺談家鄉地理環境與文化

淺談家鄉地理環境與文化

----

中原地理環境與文化特征

[

摘要

] 

文化是人類的創造物

.

自然地理環境不僅是文化形成的基礎,

也是文化的加工對象

.

中國

農耕文化的形成及其地域差異與中國自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是中國自然地理環境地域差

異在農耕文化上的反映

. 

[

關鍵詞

] 

地理環境

中原文化

農耕文化

人類的物質生產是人類的生存和開始的前提條件

, 

然而物質生產在一開始不可避免地

受地理環境條件的制約

, 

而這種制約的結果必將導致與地理環境相適應經濟的和文化的形

態。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首先造成了自然產品的差異

, 

這種差異直接導致不同地域、不同民

族物質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例如

, 

有江河灌溉的暖溫帶和亞熱帶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

充分的熱能和水分

, 

所以農業最早得到發展

, 

草原荒漠提供了畜牧的廣闊場所

, 

成為游牧

經濟的溫床濱海地區的魚鹽資源和交通之便則為工商業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中原文化的地理環境

, 

如果以最簡練的語言概括起來

, 

可以這樣講一種封閉的、

適宜于

農耕的、廣裹而肥沃的平原或丘陵。中原地理環境

,

決定了中原人對農耕文明的選擇。農業

生產盡管是比較艱辛的

,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都必須付出極為艱苦的勞動

, 

但在中原農

民心中

, 

相比手工業和商業而言

, 

農業依然是最穩定的生命依靠

, 

尤其在動蕩多發的中原

, 

在統治階級不勝其煩的教化中

,

農民的這種認識也得到不斷深化、固化

, 

并最終走向僵化。

認識的這種演化過程

, 

甚至影響到農業本身的擴展。

在先秦和秦代

, 

我們尚能夠看到農牧業

的發展還是比較均衡的

, 

但到了漢代

, 

畜牧業則降為第三位

, 

以后歷朝更偏重谷物生產

, 

視畜牧。這種畸重于種植業、畸輕于畜牧業的經濟結構

, 

極大地決定了華夏人及后來的漢

人的飲食結構特點。人們的日常飲食不外乎禾、麻、黍、翟、豆、葵、霍、黎

, 

而以素食

為主的飲食結構必將對中原人民的生活習慣乃至民族體質、民族性格造成深遠影響。中原

人身體較靈活

,

性格較溫順平和

, 

而強健不足

, 

競爭意識差便與此有關。飲食結構對人種的

影響

, 

我們從動物學中可以找到許多相關的證據。

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

, 

食肉動物的膘悍是

由其食肉造成的

, 

食草動物的怯懦和溫和則是由其食草決定的。中原人的這些性格特征是

怎樣形成的呢我們從中原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中就可找到答案。成書于東漢、魏晉之際的

《四民月令》描繪了中原農村那種男耕女織、耕讀傳家的田園牧歌般的生產、生活方式。

在一個典型的農耕家庭里

, 

往往男子耕田

, 

婦孺養蠶

, 

成童以上的青年男子農閑人學讀書

, 

農忙從事農業生產。

日復一日

, 

年復一年

, 

恒久不變。

這種生活充滿著恬靜、

閑適的氣氛

, 

它正是中原農民們所向往的生活狀態。數千年來

, 

中原農民過的就是這種生活‘舊出而作

, 

日人而息

,

鑿井而飲

, 

耕田而食

, 

帝力于我何有哉”

《帝王世紀·

擊壤之歌》這種生活方式

對人們性格特征、思維方式乃至文化特征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首先

, 

這種簡單重復的、穩固的而又閑適的生活方式易產生循環的和恒久不變的保守

意識。在中原文化中

, 

充斥著對自然、人事循環的或恒久的診釋

, 

, 

我們謂政治生活中周

期性興衰更迭、

治亂合分

天下大勢

, 

分久必合

, 

合久必分。

我們謂自然元素金、

木、

水、

火、土

, 

相生相克

,

永不停息。年復一年簡單的再生產很容易產生恒久不變的意識

, 

對此我

們也不難理解

, 

因為這種生產方式所體現的總體就是靜止的。

所以在中原精英文化中

, 

不變

, 

道亦不變”

董仲舒《春秋繁露》成了定律

, 

經久耐用”成了原則。而微弱的變易

相關文檔
  • 文化與地理環境

  • 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 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 地理環境與文化

  • 地域文化與地理環境

  • 地理環境與中國文化

相關文檔推薦:
晚上睡不着一个人看的软件